快捷导航

小行星带产生的机理*

[复制链接]
查看: 893|回复: 0
发表于 2023-9-7 22:09:36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小行星带产生的机理*许多小行星都不是球形的,道理很简单。我们曾推导过一个地球上山高的极限公式,根据这个公式可以推算出,当一个星球的半径小到 一定数值时,其表面允许的山高与星球的半径可达同一量级,这时仍认为星体呈球形就太勉强了。与土星光环相似,小行星带内也有许多缝。最大的缝所在处绕日公转的周期恰是木星的两倍,这显然与这颗太阳系中质量最大的行星的摄动引起的共振效应有关。此外,在周期与木星比等于3:1,4:1,5:2,5:3,4:3处也有一系列缝(称为 Kirkwood缝),更进一步证明木星摄动的共振作用。然而,在周期比等于3:2处出现Hi1da群(即该处小行星特别密集而不是稀少),在1:1处有Trojan群。同是共振作用,为何有此截然相反的效果?令人不解。近来天文界则认为,太阳与木星的引力平衡带是形成小行星带的主要原因。在这个引力平衡带中,任何大块的星体都会被太阳和木星的引力扯碎。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账号

本版积分规则

精彩推荐

天文网

  • 反馈建议:麻烦到管理处反馈
  • 我的电话:这个不能给
  • 工作时间:周一到周五

云服务支持

精彩文章,快速检索

关注我们

Copyright 天文网  Powered by©  技术支持:飛    ( 闽ICP备2021007264号-24 )